第一百八十二章 封台拜将(2 / 2)
李世民与子书江远双双看向袁天罡,不约而同的露出疑惑的神情。
“先生,不知我三人来世又将如何?”子书江远紧蹙双眉,探问道。
袁天罡微微摇头,轻叹一声:“至于这来世你三人仍会继续被此情劫所累,到时又将是一番新的际遇了。”
李世民沉吟须臾,苦恼说道:“情劫所累?若真是这般,那本王与无垢、洁儿又是怎样的宿命痴缠?不瞒你等,此二女现今醋意正浓,每日都在为争宠勾心斗角,想来着实令人头痛。无垢虽是极为大度,然洁儿她就......”
袁天罡与子书江远不约而同对视一眼,他二人自是知晓其中原因,只是如今时机未到,不便过早惊动冥王,以免打草惊蛇。
稍顷,袁天罡轻笑道:“秦王而今不过两房妻妾,便这般头痛。那皇上坐拥三宫六院,又该如何?此二女之间本无大事,不过是小小摩擦罢了。待到来日,必可和解。秦王原就公务缠身,况且眼下又是战事在即,又何必如此顾虑重重呢?”
李世民听袁天罡如此言说,心下不由些许释怀。
“先生乃是神机妙算之人,既是这般言说,本王也就安心了。江远贤弟,本王今日前来,还有一事相求。数月前,刘黑闼部下将军苏定方率军前来犯我国土,意在颠覆我大唐政权。此人作战极其骁勇,一路过关斩将,连克数城。此刻已到了梁州地界,眼看离长安就不远了。父皇昨日曾将本王传至御书房,希望能够以我为主帅,率兵前往梁州拒敌,挫其锋芒,消其锐气,最终将其围剿。至于这先锋将军的人选,贤弟你看......?”
子书江远看了一眼袁天罡,心下已知晓今日他二人是特来请自己出山相助的。遂站起身来,单膝跪地,紧抱双拳,郑重说道。
“子书江远愿自荐为先锋,随同秦王前往梁州。”
李世民与袁天罡对视一眼,故作讶异的说道:“你......?江远贤弟身子方才好转,此刻便随同出征,只恐是有所不妥。”
子书江远见李世民仍有顾虑,便猛然挽起右边的衣袖。李世民和袁天罡好奇观瞧,借着月光,二人目光瞬间掠过一丝惊愕。但见其的胳膊上布着数道红色的伤痕,极为恐怖醒目。
“江远贤弟,你这是......?”李世民声音颤抖的问道。
子书江远神情激动的说道:“秦王,实不相瞒,家师前日来给江远解毒时,曾传授给我一套仙家剑法。此书名唤《大道玄法》,虽貌似只有九式,实则却乃是依自然而生,变化无穷,威能颇为巨大,是天界制衡其余各界的宝器。只是若要其真的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,唯有以身祭剑,用血养之。而这些伤疤便是代价。”
李世民站起身来,缓步来到子书江远的面前,盯视着伤疤,动容的说道:“以身祭剑,用血养之。江远贤弟,当真是苦了你!”
子书江远唏嘘道:“如今大唐初定,奸佞横行,民不聊生。江远既是顺应天意相助秦王,必会全力而为,竭力之战。只希望秦王日后登基能够成为开明之主,以民为水,海纳百川,让大唐真真正正的成为四海升平,八方仰慕之地。”
李世民伸手将子书江远扶起,随即又来到桌旁,先将两杯酒分别递到子书江远与袁天罡的面前,继而又拿起一杯酒。
“本王何其有幸能得二位贤良舍命相助,此不仅是本王之幸,更是大唐之福!我李世民今日在此立誓,今生必将竭尽所能为大唐开创朗朗乾坤的盛世基业。以百姓为水,以朝政为纲。行天子道,兴万民福。袁先生,江远贤弟,你二位均是本王的见证。咱们便以此杯中之酒作为盟誓,共同饮之。”
袁天罡与子书江远齐声称是,三人同时将杯中之酒一饮而尽,随后相视大笑,心下无不酣然。
黄金错刀白玉装,夜穿窗扉出光芒。秦王仁勇为战神,提刀独立顾八荒。长安结交尽奇士,意气相期共生死。千年史册耻无名,一片丹心报天子。
五日后,长安西郊拜将台,庄严肃穆。此台台基高约丈余,周遭数十丈。台面甚是平坦宽敞,四周栏杆均为汉白玉围砌。东西两侧各立着一块石碑,东碑正面刻着‘拜将台’三字,碑阴刻有《登台对》。西碑正面刻着封台拜将四个大字,碑阴刻着一首七绝。诗句慷慨激昂,手书龙飞凤舞,属实是难得的珍品。
在秦王李世民的请求下,武德皇帝李渊特在即将跟随秦王出征的八万兵将的见证下,封辅国大将军子书江远为此番战事的先锋将军,为其亲授先锋将印。军师袁天罡因要留在长安镇压冥王突然发难生事,故此无法随行。
在李渊的主持下,辅国大将军子书江远身穿银色明光铠,肩披玉色披风,腰悬至图剑,威风凛凛的登上拜将台。单膝跪拜在李渊面前,将双手举过头顶,毕恭毕敬的接过先锋将印。待他起身望向台下,将士们登时欢呼震天,气冲凌霄。
随着秦王一声号令,八万兵将浩浩荡荡的向城门方向开拔而行。方才还极为欢腾的拜将台现场瞬间变得极为安静。
子书江远走下台阶,袁天罡缓步迎上前去。从怀中取出一个红色的锦囊,递到了他的手中。又耳语数句,二人方才洒泪道别。在袁天罡惆怅的目光中,子书江远打马追赶众人而去。